今天给各位分享水泥搅拌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水泥搅拌土配比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水泥搅拌桩一般下钻、提升,再下钻、提升,来回两次,无论下钻还是提升都要搅拌,叫四搅,只有提升时喷浆,下钻不喷浆,叫两喷,整棵桩的施工过程就叫两喷四搅。水泥搅拌桩施工***用二喷四搅工艺。
法:水泥+水投入搅拌再加入砂、石。3法:全部石子、砂和70%水投入搅拌10-20秒,再加入全部水泥搅拌30秒,最后加入剩下的30%水搅拌60秒。
搅拌时间:为使混凝土搅拌均匀,自全部拌合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混凝土开始卸料为止,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为90秒(5分钟)。
人工搅拌的方法是:(1)先将砂子倒在搅板的一侧,再把水泥倒在砂子上翻拌2~3次。(2)使砂子和水泥搅拌均匀后再加水,继续搅拌2~3次。
施工准备 1搅拌桩施工场地应事先平整,清除桩位处地上、地下一切障碍(包括大块石、树根和生活垃圾等)。场地低洼时应回填粘土,不得回填杂土。2水泥搅拌桩应***用合格的R35级普通硅酸盐袋装水泥以便于计量。
混凝土的搅拌顺序通常有两种方法,分为一次性投料和两次投料法。一次性投料的方法。一次投料法是在上料斗中先把石子给装好,再加水泥和沙子,然后一起投入搅拌机。
首先,算出桩1m的体积:π 乘以半径(0.25m)的平方 乘以高(1m)乘以土的密度(自然状态下) 得到体积v(***设的)然后,根据给出的掺灰量18%就能算出1m需要的水泥用量了,为:v乘以18%。
加固土体的水泥用量=被加固土体的重度×水泥掺量。如:常用的水泥掺量为13%或15%。当水泥掺量为13%,土的重量按8t/m3。水泥用量=8t/m3×13%=0.234t/m3=234kg/m3。即:加固1m3土体的水泥用量为234kg。
换算公式:1tf/m3=80665KN/m3≈10KN/m3。18KN/m3÷10KN/m3=8tf/m3。加固土体的水泥用量=被加固土体的重度×水泥掺量。如:常用的水泥掺量为13%或15%。当水泥掺量为13%,土的重量按8t/m3。
1、高压旋喷桩 旋喷桩机,高压柱塞泵,空压机 ,浆液搅拌机,灌浆泵,排污泵等设备。
2、作用不同 三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的作用是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高压旋喷桩:高压旋喷桩的作用是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
3、水泥土桩(又叫水泥土搅拌桩)和旋喷桩的区别在设计中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由于桩端承载力系数的取值不同和桩体的强度不同,所以高压旋喷桩能够处理比水泥搅拌桩更高强度的地基。
4、水泥土搅拌法是以水泥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与固化剂强制搅拌的一种方法。高压旋喷法是化学浆液与土混合,不是水;根据深层搅拌法和高压旋喷法的定义,它们都属于复合地基加固。
5、夯实水泥土桩法 这种方法造作简单,陈本低,见效快,主要适用于靠近地下水位的杂填土、素填土和粘土地基,尤其在危改小区作用明显。
1、水泥土搅拌桩***用湿法施工和干法施工的优缺点如下:湿法施工的优点:湿法施工***用水泥浆作为固化剂,可以更好地与土体混合,提高搅拌均匀度。并且由于水泥浆的黏稠度较高,可以更好地渗透到土体中,从而提高桩体的强度。
2、(1)湿法施工 湿法是***用水泥浆作为固结剂,通过水泥搅拌机注入地下,通过破坏原有的土层结构并和周围的土搅拌结合在一起,形成水泥土。
3、水泥土搅拌法可***用单头、双头、多头搅拌或连续成槽搅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湿法搅拌可插入型钢形成排桩(墙)。加固体形状可分为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等。
4、水泥搅拌桩按材料喷射状态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以水泥浆为主,搅拌均匀,易于复搅,水泥土硬化时间较长;干法以水泥干粉为主,水泥土硬化时间较短,能提高桩间的强度。但搅拌均匀性欠佳,很难全程复搅。
***w工法围护搅拌桩工作量计算式:桩截面积(0.6m2)×设计桩长×桩组数。
水泥土搅拌桩水泥用量的计算:根据上海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得知:土的重度(r0)在16-20KN/m3之间,大多为18KN/m3左右。
换算公式:1tf/m3=80665KN/m3≈10KN/m3。18KN/m3÷10KN/m3=8tf/m3。加固土体的水泥用量=被加固土体的重度×水泥掺量。如:常用的水泥掺量为13%或15%。当水泥掺量为13%,土的重量按8t/m3。
当设计未表明被加固土体的重度时,土的重度按18KN/m3来计算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用量。有的围护工程设计提出土的重度按19KN/m3计算。
水泥搅拌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水泥搅拌土配比、水泥搅拌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jgdjy.cn/post/28613.html